香格里拉,既是遠方亦是家
新華社昆明1月27日電(記者嚴勇)屋子里烤著火,暖爐邊圍坐著遠方而來的客人;屋外雪山環繞,牦牛低頭吃草……這是很多游客心之向往的香格里拉一景,更是30歲藏族青年益西所熱愛的家。
“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這樣的風景里。”家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洛茸村的益西說。他蹲下身子,往暖爐底下添了幾把柴火,臉上洋溢著笑容,盡是對家鄉的喜愛。
洛茸村,地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——普達措國家公園核心區內,全村36戶179人均為藏族居民。和以往不同的是,他們近年來以“園民”的身份在景區里生活、上班,每年還能領到人均5000元的生態反哺資金。
益西大學畢業后,選擇回到老家,成了景區的一員,統籌環衛相關工作。“生態環境好了,游客才愿意來,我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。”他的一句話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聲。道理淺顯易懂,但過去的村民在發展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。
洛茸,有雪山峽谷、湖泊濕地,還有濃郁的農牧文化和民俗風情,但因交通等因素制約,這里的發展卻一度滯后。“那個時候沒辦法,我們只能上山伐木、打獵。”58歲的護林員都杰說。
后來,隨著部分景點開放,一些村民自發組織“牽馬游”和燒烤等項目,對生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,原先人人稱贊的“好地方”明顯打了折扣。
2006年,按照“政府主導、保護優先、特許經營、社區共榮、社會監督”的原則,當地開始探索國家公園試點建設,設立嚴格保護區、生態保育區、游憩展示區和傳統利用區,并逐步形成以提供反哺資金和就業崗位、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等為主要內容的發展模式。
從獵人到護林員,都杰見證了洛茸村生態環境的改善。他說:“藏馬雞以前不多見,現在只要一下雪,它們就跑出來活動。鄉村和景區很自然地融為一體,游客來了,就跟住進自己家一樣親切。”
洛茸村僅是香格里拉發展生態旅游的一個縮影。近年來,香格里拉市依托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,適時推出很多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文旅融合新業態和新產品,為海內外游客打造“遠方的家”。
在香格里拉市的松贊林卡酒店,23歲的藏族姑娘魯茸追瑪正在為客人準備餐食。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*近一段時間入住的客人不是很多。我要做的就是讓客人在*短的時間吃上*熱乎的飯菜。”她說。
魯茸追瑪是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滿村人,初中畢業后就去了成都打工,做過銷售、服務員等工作。如今,得益于家鄉旅游業的發展,她有機會留在父母身邊工作,還能當講解員,為游客介紹本地的尼西黑陶等非遺文化。
到了旅游旺季,魯茸追瑪要忙到晚上11點多才能休息,不過她覺得充實快樂。
“這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,通過我們的努力,也可以成為游客遠方的家。”魯茸追瑪說。
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,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,如有對您造成影響,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!